close
玉山周報第25期
版面:瞭望天下
眉標:
作者:鄭宇欽 (布拉格英美大學外交所講師) 葉紘麟 (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)


 大東亞共榮圈的詞彙與概念之提出,將屆滿六十週年;六十年來,東亞國家的領土,不僅成為第二次大戰之延展台,亦承傳歐洲共同體的概念,更是將冷戰鋪向全 球化下的關鍵。月前日本雖經歷政黨輪替,成功地終結自民黨一黨統治的時代,但現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所提出的「東亞共同體」,卻引起國際社會支持、不安、 反對與存疑等多種複雜情緒;新首相鳩山由紀夫誓言改革日本,積極參與國際事務,與盟國與鄰國共創多贏局面,但其東亞共同體的政策卻將鄰國封塵多年的「大東 亞共榮圈」之不快再度搬上國際社會。當年日本帝國提出共榮的概念、政策與行動,讓諸多被殖民國親身經歷共榮的定義是,共所殖民國的資源以成就日本帝國的榮 耀。
 雖然東亞國際政治與西方國際政治均走到後冷戰多元、多極、合作的局面,並且受到日本和平憲法對於日本軍力的限制,但是在日本戰後多年積極厚植經濟實力的 努力下,使其再度回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高峰,日本這樣的成就也讓「疑日論」的傳言甚囂塵上。雖然鳩山由紀夫首相使用「東亞共同體」的概念並且再度賦予友 愛的精神與定義,但是這樣的作法恐讓鄰國自行解讀日本此舉是為將友愛精神融入「大東亞共榮圈」,企圖遂行美化日本軍國時期的殖民政策。歐盟的成就讓鳩山由 紀夫深信,東亞亦可以走向共榮大道,而他的構想能否被鄰國支持與實踐,這不僅考驗日本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,亦象徵東亞國際政治將邁向劃時代的大道。
 
《 大東亞共榮圈延續軍國政權 》

 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,除闡述近代日本的國家擴張與發揚亞洲門羅主義的戰略思維之外, 還有抗拒歐美帝國主義的大亞細亞主義思維在其中。出現於一九三○年代末的「東亞協同體」論,就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先河。
 1938 年日本政治思想家蠟山政道首先於刊物《中央公論》

提出「東亞協同體之理論」,其後三木清、新明正道、杉原正已等人也承續蠟山政道的思想,對東亞協同體的內涵進行進一步的闡述。東亞協同體的目標, 除了超越褊狹的西歐式民族主義之外,更提出解放亞洲殖民地,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亞洲的構想。東亞協同體思想的出現,除了大亞細亞主義、亞洲門羅主義的思想淵 源外,一九三○年代歐美的經濟大恐慌、殖民地民族主義的發揚、要求打破傳統國際舊秩序的「新秩序」思維興起,都是很重要的原因。
 東亞協同體名詞的出現,與當時日本首相近衛文麿於1938 年提出的「東亞新秩序」時間點上頗為一致,而東亞協同體之後也成為日本在戰爭時期的國策。1940 年外務大臣松岡洋右於對外談話中首度使用大東亞共榮圈的辭彙,1941 年日本正式在「對法屬印度支那與泰國綱領」中提到大東亞共榮圈的字眼,這是大東亞共榮圈正式成為日本對外政策的開始。
 尤其在太平洋戰爭開打之後,日本將大東亞共榮圈視為當時日本帝國的戰略目標,日本除於1942 年於內閣新設大東亞省之外,並且於1943 年召開以日本為首,由滿洲國、自由印度臨時政府、泰國、緬甸、菲律賓、汪精衛所主持的南京國民政府參與的大東亞會議,會後更發表大東亞宣言,強調「尊重獨 立、相互協助、廢除種族歧視、增進經濟繁榮」等綱領, 而這樣的大東亞共榮圈一直維持到1945 年大東亞戰爭結束為止。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bao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