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吹動大麥的風3.jpg 吹動大麥的風4.jpg

我對愛爾蘭最早的印象,應該是來自U2早期的專輯《WAR》,唱片封面上是一個面容兇惡的小孩,當時也沒多在意,畢竟那個遙遠的地方,可能一輩子也去不到,只是隱約感覺到,愛爾蘭是個凶險之地。後來看了尼爾喬丹描寫愛爾蘭獨立戰爭英雄的電影《豪情本色》,才開始對愛爾蘭戰爭有些瞭解。英國導演肯洛區的《吹動大麥的風》,則以歷史的紀錄和導演的人文洞察,帶出了愛爾蘭獨立戰爭血腥的歷史。

愛爾蘭共和國從1919─1922年,只有短短三、四年的生命,也正是本片發生的時間。這部片一開始,就是一段驚心動魄的警察暴力,這些警察的行為,像一群可怕的瘋狗,他們就是當時愛爾蘭獨立戰爭中,最受愛爾蘭人民痛恨的「Black and Tans」。在歷史紀錄中,這是一個臨時性的警察組織,被英國政府招募來,專門鎮壓愛爾蘭人民的軍警部隊。他們沒有受過正規警察訓練,沒有紀律,行為粗暴、野蠻、燒殺搶掠、惡形惡狀。這些令人髮指的殘酷歷史,全部在電影的一開始,赤赤裸裸裸展現在觀眾眼前。故事中的男主角本來要去當一個醫生,但是當他目睹了外人對自己百姓的殘忍欺壓之後,他毅然捐棄了行醫,加入了愛爾蘭共和軍,為解放自己的同胞而戰鬥,也從一個單純的醫學院學生,變成了狂熱的理想主義份子。

愛爾蘭獨立戰爭,也從主角的身上,漸漸被敘述了出來。愛爾蘭共和軍以游擊隊方式,刺殺英國軍警。片中的愛爾蘭人,無論男女,都認同於這種暴力暗殺的行為;因為,他們真的被欺負夠了!片中也記載了一段真實的歷史,描寫鐵路駕駛員不願意違反規定為英國政府運送武器部隊,而遭受到無情的凌虐,後來也加入了共和軍,一起殺英國人。片中大概一半以上的人走路的時候都拿著槍,動不動就拿著槍指人,每支鎗可能都殺死過不只一個人。濃濃的煙硝味當中,呈現出了一個只有屠殺和死亡的恐怖地帶。

這部片的重要轉折,是在電影院的新聞片中,看到愛爾蘭和英國之間簽訂了和平條款的新聞,英國軍隊撤出愛爾蘭,但是愛爾蘭仍然是英國的一部份。愛爾蘭人民為此激烈討論,於是又引發了另一個敵對狀態,這也是整片電影最讓人心碎的部分。愛爾蘭人當中,希望和平而贊成條款的人(例如《豪情本色》中的麥可科林),和理想狂熱反對條款的人,又互相為敵,演變成了自己人打(殺)自己人。雖然說讓人心碎,卻並不煽情,也不覺得導演明顯的個人意識型態傾向,但是卻看到了這些苦難的人物,在一個動盪非常處境中的悲哀,以及他們所承受的折磨和無奈。

一向關注底層勞工階級生活的肯洛區,拍出這樣一部的電影,難免會讓人有反英的聯想,畢竟英國到現在仍然是全世界第二愛好侵略的國家。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反對自己的國家,除非這個國家不夠正義。我也相信,劇作家寫作如此的劇本,一定也是個痛心的過程,可能還會一面寫一面哭。為了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消滅異己,應該是過時的無聊行為。但是看看現在,人們真的有從過去的歷史中得到教訓嗎?看了太多自作多情和自以為無腦的電影之後,《吹動大麥的風》突然把我們從電影的逃避主義中喚醒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bao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